股票代码:835677
  • 关注我们

    企业微信
    公众号

全国服务热线

400-860-2666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咨询热线:

400-860-2666

新闻动态

孙总专栏 | 苦乐于心 进退于行 不负韶华 砥砺奋进

日期:2022-01-06  阅读(843)  发布:康达检测

有人告诉我,今年公司有些人离职了,特别是实验室,当然也有出去又回来康达的。


人员流动本是很正常的事儿,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选择。需要解读的是这种现象为什么今年会特别明显。我在与一些人的闲聊中发现一个相同点,就是都会不知不觉地扯到公司推行精益化生产管理体系这个题目上去。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全球性的先进理念会受到一些质疑,为什么制造业行业实行了几十年的生产管理模式在服务业行业会遇到阻力,是不适合、不可行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那为什么刚起步就遭到了误解甚至产生抵触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分析有两点:一是我们没有在推行这项制度的时候把宣贯工作做足做细,二是没有强烈意识到检测机构与工厂的不同,即它的不重复性、多样性和柔性化的作业特点。


今后的行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康达检测未雨绸缪,在打造智能化新型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是自我革新,降本增效的果断之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做大做强的创新之路。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冲击,不理解,不适应,觉得吃不消,不合理,其中比较冲动的人就此辞职不干了。有想法,有意见,甚至一走了之,固然都可以理解,也毋庸多加评论,毕竟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但是,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也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特别是这个时代。


最近人力资源部组织了一次关于《高绩效教练》的研讨,其中提到马斯洛经典的需求理论金字塔,在今天已经进化到新的版本,那就是:人们不是按照金字塔逐层上升的,不是必须先解决生理、安全需要才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的,而是这几个方面同时需要满足——既有安全的需求,也同时具备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年轻人,是在甜水里长大的,即使是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或许也并未尝到过过去那种清贫艰辛的生活,没有经历过那种背向青天脸朝黄土的劳作,不知求生为何物,不知苦难为何物,所以吃苦精神和忍耐精神会差一些。但实际上,据我后来了解,年轻人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怕吃苦,平日工作当中也能够吃苦,特别是实验室一线和现场一线的人员,常常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辛苦。


我想,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全新诠释,正好也表达了特别是90后同事的需求,这也是他们之所以特别有想法、特别有渴望的原因所在吧。这也恰恰提醒了我们的管理者,要将注意力放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上,要去满足他们被尊重、想自我实现的需求上来;作为年轻的员工呢,不妨将目光放长远一点,看大局,从困境中找到潜藏的机会,从不合理、不满意中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把每一个挑战和眼前不如意的局面当作练兵的机遇,能者上,勇者出,可以说,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遇!然而,不是所有的机遇都是等在那里的,更多的机遇是靠自己去创造,实干出来的!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解决问题的人,永远是受欢迎、被尊重的。


以前,实验室经常有人加班,现在单子多了,加班的人反而少了,肯定是我们某一方面的机制出了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面对,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近阶段公司管理层多管齐下,局部被动的状况正在不断得到改善,让我们对公司发展站上新起点充满信心。内刊向我约稿,我提笔放下,放下又提笔,写什么好呢?理性的东西讲得再多也总得有人要听,感性的东西年轻人也许更愿意听些。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遇到他自己的人生课题。我忽然想起了我自己的年轻时代,触到痛处,我不由得心里一阵发沉,那段不堪回首,却又刻骨铭心的青葱岁月想必大家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如果顺着这条思绪谈开去,就涉及到苦乐观的问题了。虽然这次应约写稿涉及的话题主要不是苦与乐的问题,但是苦乐观确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所谓“苦难是金”一点不假,我20岁时所处的时代苦乐与今天的20岁青年所处的时代苦乐,形式上不一样,但都是自己当下的课题,而我后来的成长都与这一段苦难却又苦中作乐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就此打住,干脆什么都不写了,让我们做一段回忆吧。我把我前几年空暇时写的所谓回忆录中有关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昆山插队落户时的几个片段摘录出来,分享给大家。看看同样20多岁的当时的我,和我们一代人那时是怎样的境遇,又是怎样的心态,那个特殊年代里走出来的特殊群体——知青,是怎样磨练出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的。


艰辛的劳作

学会各种农活是插队青年的首要任务,也是生存之道。下去两三个月,队里就开始给我们记工分,起初跟妇女们做农活比较多,不到一年,我们就经常和男劳力混编在一起干活了,到第二、第三年,基本上男人干的农活都会干了。当然,自己要肯学,肯吃苦。虽然那时候农业学大寨,集体生产,但暗中也少不了较劲和取巧,大家都想拿zui高的工分,但干的活zui好是最省力的。我们知青没经验,技能上也差一些,所以总是被安排去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背纤、扭帮、挑秧、挑河泥、甩猪窝灰、掮谷…,甚至黄粪船清底之类的活,农民都不愿干的,我们知青也干,一船黄粪装回来,先用粪桶起粪,再用粪勺舀粪,最后船底一层粪,要用铁皮簸箕刮。我就干过这事,赤脚跳进船舱,站在粪水里,一簸箕一簸箕地把最后一层黄粪拷出来,现在想想,这是人干的吗?还有甩那猪窝灰,一趟甩下来,手上的臭味三天消不掉,可大家仍打趣地说,这样端着饭碗吃饭更香。干活不嫌脏不在话下,还要吃得起苦。城里的学生当农民,要比土生土长的农民付出更多的勇气和艰辛。为了生存,为了争气,为了谁也说不清的未来,我们这些插队青年傻了似的同当地农民一样的干,甚至还要跟那些同龄的青年农民一比高低。


每年莳秧季节是农活最繁忙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我莳秧的速度不算慢,但腰吃不消,耐力也不够,就改做送秧的活,一秧笪秧苗,连泥带水,足有一百三四十斤,从秧田挑到稻田,近的几十米,远的要二三百米,遇到高低不平而且干硬的田岸,脚底戳得生疼,遇到潮湿的田岸,脚板滑来滑去,站都站不直。如果遇到雨天,莳秧田间本来就湿淋淋的田埂,就变得更加泥泞不堪,而且这一段田埂被莳秧人,经绳人,送秧人踩来踩去,不仅寸草不生,两边还下塌,变得又窄又圆,土话叫“狗脊骨”,一百多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要站稳在这样的田埂上,还要往前走,真是吃力。加上我们这些从小穿鞋长大的城里孩子,脚趾都是并拢的,抠不住田埂上的泥,不像农家的孩子,从小打赤脚,五个脚趾撑开来,就像五个吸盘,接触面大,稳得住。所以,我挑秧最怕走这样的路,歪到东,歪到西,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几步,脚底一打滑或者一踩空,就连人带挑子跌落到水田里。那时的稻田,麦田都提倡深耕细作,水田底板离田埂地面至少有二、三十公分高,加上秧挑子跌到水里后,又重新吸足了水,硬是要凭两条腿,摒足劲,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再次站上滑渌渌的田埂,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和滋味啊,痛苦、无奈、咬牙、拼命,一次站不上,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委屈的眼泪只能往心里流,有时候实在站不上去,就只能卸掉一点秧把,那是很丢脸的,特别是莳秧人屁股后头的秧苗快没有了的时候。


那个年头,从夏到冬,从冬到夏,有干不完的活,烈日下,早上一片黄,晚上一片青的“双抢”;背朝青天,五指入泥,蚂蝗叮咬的耘稻;秋风里,打谷场上挑灯夜战,挑稻、脱粒、扬谷,装船;晨曦中,摇船去粮站粜谷,肩扛百把斤重的挽子,颤颤巍巍地走上三条跳板穿起来的十多米高的露天屯;寒冬时节,罱河泥,挑河泥,做柴塘泥;顶风冒雨,摇船背纤,去昆山、上苏州、开上海,装氨水、装黄粪、装垃圾;初春料峭,把一个个泥塘里的柴塘泥翻开来,再一层草一层泥的混合起来,加水,捣匀,沤草塘泥。那时候的田岸沟渠都是三面光,野草都割得一干二净,还有田里大片的红花浪,河里的水浮莲、水葫芦,都是造肥的上好材料。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没有农闲的概念,一年忙到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我们承受着痛苦,寻找着快乐,磨练着意志,体验着人生。

未完待续……


小  编  按:         

孙总的知青回忆录,朴实、真挚、感人。作为这一代的年轻人,看完《艰辛的劳作》后我似乎也跟着他回到了那一年、那一刻。这就是知识青年当年下乡的真实写照。光阴流逝,关于那一代青年不平凡的坎坷、经历和收获,现在的年轻人又会有怎样的理解?


我们将在后续的《暮色青春》栏目中陆续连载孙总的回忆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品读一代人光荣、多彩、艰辛的历史岁月


目录:

《艰辛的劳作》

《清贫的生活》

《上海遇险》

《插队生活轶事》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